近日,地方两会相继闭幕,各地出台的人才政策“争奇斗艳”。其中,广西和辽宁均提到人才引进的“带土移植”。言外之意,是希望把高品质人才与创新项目和团队捆绑在一起,让引进的人才能尽快适应环境、发挥专长,为地方突破技术瓶颈、转化科技成果、赋能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发挥更大的效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也是决定一个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的条件。小到一枚芯片、一个轴承,大到一台盾构机、一艘远洋船舶,都凝聚着无数科学技术创新的专利成果,都依赖于高科技人才的集智攻关。面对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高科技人才愈发成为各地竞争的关键变量,如何“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则考验着各地招才引智的能力水平。
在此时代背景下,广西与辽宁探索实施的“带土移植”模式,就具有加快高水平人才引育的时代价值。实施人才引育“带土移植”,侧重于“团队+项目”集成式引进,要求小组成员间有创新关联性,利于激发科创团队的力量,促进研发技术与成果转化。从各地人才引进的经验来看,人才流动过程中的“水土不服”问题较为普遍。而通过“带土移植”,能够改良区域科学技术创新环境,让高端科学技术人才能够心无旁骛地在科研实践中展现才华、成就事业。
必须指出的是,人才“带土移植”,不能也不应异化为挖“墙角”。多年来,我国人才流动的现实格局表明,在一些人才项目的恶性竞争中,受伤的往往是中西部地区。推动人才“带土移植”模式良性发展,应当立足本地经济和科技的比较优势,通过将“揭榜挂帅”与“带土移植”相结合的形式,精准筹划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配套的人才政策。例如,广西在汽车、机械制造、种业创新等领域积累了比较优势,辽宁在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高端金属新材料、现代海洋产业等领域发展势头强劲,都迫切地需要对制约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集智攻关,“带土移植”的人才引育模式就显得很“解渴”。两地不仅打通人才团队引进的渠道,还通过支持本地科研机构和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等创新资源密集地设立“人才飞地”和“创新飞地”,开辟了集聚优质创新资源的直通车。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带土移植”,更须“厚土培植”。通过优化人才的“引育留用”生态,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将科创人才、知识资源和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连接起来,促进复杂技术成果的快速高效转化和持续创新。对于引进人才的地方来说,既要优化整合政策、团队、项目、技术、资金要素,为人才团队培育良好的发展环境,以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磁场”拴心留人;又要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真正将人才团队的活力和能量激发出来。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挖掘人才智力资源,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打通人才引育过程中的政策梗阻,就一定能融通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让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